《世界开放报告202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主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文版)、Royal Collins Publishing Group Inc.(英文版)2023年10月出版。

  序言:让开放之光普照全球

  2023年是我们持续发布《世界开放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第三个年头。这既是我们常听到全球化势弱之声的三年,也是我们聚众智之力为人类共同命运鼓与呼的三年。世界开放合作,从未如今天这般,既浩荡前行,又道险且阻。新一年《报告》继续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使命,将“科学性、国际性、权威性”原则贯穿始终,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大变化展开世界共同开放的大叙事。  

  以开放的气度书写开放

  自《报告》创立之初,我们就坚持开放合作的核心要义,既以之为目标,又以之为方法。《报告》旨在凝聚全球开放共识、推动世界共同开放、提升各国人民福祉,其撰写和发布,就应更具包容性和国际性。
  为更好体现《报告》的“开放性”,在充分吸收前两届《报告》发布暨国际研讨会与会嘉宾意见建议的基础上,2023年2月我们在中国杭州、4月在意大利罗马、瑞士日内瓦,专门举办了三场国际研讨会,深入听取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国际贸易中心、世贸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众多国际组织和智库的意见建议。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报告》的研究当中,他们或是内容的设计者,或是具体章节的撰写者,或是初稿的评议专家,或是研讨会的咨询专家,真正使《报告》汇聚起全球的开放智慧、开放力量。
  “积力所举则无不胜,众智所为则无不成”。正因有了众多政商学研有识之士的热情广泛参与,我们在开放主题下作出了更深入的学理研究,也在开放实践上达成了更务实的政策共识,《报告》第2章、第8-11章即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各国与世界在开放中的良性互动。借此,我们得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更深刻地理解“开放则兴、封闭则衰”的历史逻辑,回答好开放“三问”。
  ——为何开放?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各经济体的开放度和经济发展共同的趋势性都充分说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对人民好、各国好、世界好的大事业。二战后,美国通过签署贸易协定等大幅削减关税,平均进口关税从1944年的33%降至1950年的13%,自由贸易的理念不仅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也有助于全球的经济发展。今天,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四大赤字日益突显的考验,各国更有责任为历史的进步添砖加瓦,以共同开放促进国内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双赢”。
  ——以何开放?高水平的开放能力才能支撑高水平的开放度。只有注重在开放中培育开放能力,才能承担更大的开放责任,同时获取更高的开放收益。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后,先后有36个新成员加入。通过分析其入世前后跨度30-40年的GDP、进出口和吸引外资等数据变化趋势可发现:2/3的成员入世后经济明显改善,1/3的成员的经济变化不明显或受损。各国入世损益的不同,重要原因是其开放能力的差异。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需高度重视国家开放能力的建设。
  ——何以开放?最优的开放应是最合意的开放,开放能力的利用达到其最大值,相应的开放度就是最合意的开放度。“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应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上把握开放的“度”,既不能束手束脚,也不能盲目大胆。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开放能力得以进步,合意的开放度也应同步呈现阶梯式递进的路线。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沿海内陆沿边梯度开放,按“点—线—面”次第展开,新时代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博会越办越好,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走出了一条开放与改革、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道路,成为合意开放的范例。

  以科学的精神探索科学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沉重叩问之际,如何解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我们的回答是:让科学理性之光引导世界穿越荆棘走向坦途。
  以科学测度为切入点,我们通过构建世界开放指数,从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绩效等维度来衡量世界各经济体、各领域的开放程度,努力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作为现有全球性指标的重要补充。开放指数自面世以来,逐渐从一株象牙塔里的科研“幼苗”成长为世界发展的实践“新绿”,赢得众多读者朋友的认可,逐步成为大家肯定的国际公共产品。以之为工具,我们得以更好回望世界开放的来路、洞察世界开放的现实、展望世界开放的未来。
  在指标编制过程中,我们坚持把科学性原则放在首位。求真:为精确地衡量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开放程度,遵循科学的开放理论,应用适宜的统计学方法,采集来自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客观且可靠的数据。唯实:既遵循国际经济学界的主流看法,又切合当今世界的开放实践和各国的开放政策,全面考虑货物、服务、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以经济开放特别是贸易开放为主,结合相关联的社会开放和文化开放,同时又综合考虑了国情差异。出新:突破性地把指数的时间窗口拉到了最近,对于尚未发布2022年官方数据的部分指标,我们采用通用的统计办法预估了这些基础数据,使2023年的《报告》得以首次将指数更新至《报告》发布的前一年,发布最新的即2022年的世界开放指数,有效提高了时效性和政策参考度。
  《报告》第1、第3章重点展示了新一年开放指数研究的最新成果。2022年的世界开放延续了2008年以来总体下降的走势,国家之间、领域之间、区域之间的开放态势分化加剧。积极开放与保守封闭正激烈碰撞、胶着对立,维护和扩大世界开放仍需各国共同努力、相向而行。
  世界开放“寒意”犹浓。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比2008年的0.7975低5.4%,也是连续第七年介于0.75和0.76之间,比2020年微升0.17%,比2021年下降0.4%,为2008年以来第二低的水平,回升基础仍不稳固。世界经济开放收紧,社会与文化开放在较低位徘徊,开放政策和开放绩效仍然低迷。
  开放表现“温差”拉大。从贡献看,2022年有78个经济体对世界开放正贡献,有51个经济体对世界开放负贡献。2008-2022年,发达经济体开放指数从0.8543降至0.7882,下降7.7%;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从0.6741升至0.7067,提高4.8%。从领域看,2022年世界文化开放指数和世界经济开放指数同比分别缩小2.9%和0.4%,而世界社会开放指数上升0.46%。
  开放动力“破冰”有望。2022年世界开放政策指数为0.7469,较前一年下降0.9%,开放绩效指数为0.7618,在2021年提升0.1%的基础上再升0.1%。推动全球开放的积极动力不断累积,比如科技进步、数字智能、绿色发展,进一步减少了货物、服务、信息等要素流动的阻力,提升了开放绩效。同时,政策领域也不乏进展,如签证开放指数从0.76稳步提升至1.07,2023年以来的国际航班客运量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90%以上。  

  以创新的风尚澎湃创新

  经济全球化自诞生以来,其多维复杂的特征不断变迁,其影响利弊共存、因国而异,但企业作为全球化主体的作用始终不减。基于此,我们在案头钻研之外,也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在2023年《报告》的撰写过程中,不仅邀请了更具代表性的世界500强企业参与研讨,也更多走向企业一线,深挖“源头活水”。
  从中国的沿海县城到大洋彼岸,从传统的制造业工厂到新兴的平台型企业,我们看到,在存量竞争激化、“内卷”博弈升级的当下,企业家们更加关注挖掘增量、不断“把蛋糕做大”,当“半球化”“慢球化”“全球化曲终人散”等杂音甚嚣尘上之时,实业者们更多谈及的是“新赛道”“新蓝海”,乃至“新的全球化”。
  作为观察世界开放趋势的“探路者”,我们深刻感受到,创新是新时代的课题,也是新时代的机遇。《报告》第4-5章聚焦数字经济与绿色贸易对国际经贸合作的深远影响,阐释了数字与绿色的新风尚下,全球化不会散场,而会开拓新局面。
  数字经济新引擎。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不仅催生新产业,而且赋能千行百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预计到2026年,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占全球GDP比重将达54%。伴随数字经济、数字贸易的蓬勃增长,数字相关规则的内涵外延也不断扩展,跨境数据流动、数字知识产权和税收相关规则均取得新突破,并纳入越来越多的国际协定之中。数字技术具有跨越人类交流障碍的天性,必然为扩大开放带来强劲动力。
  绿色低碳新赛道。绿色低碳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2022年,世界绿色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8.84万亿美元。近十年来,绿色贸易在全球货物贸易总额中占比维持在20%至23%之间,仍有巨大增长空间。各国加强在碳定价、碳规则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减少“绿色壁垒”,加速绿色低碳产品和技术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必将开拓出更广阔的开放合作领域。
  开放格局新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秩序面临重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作为全球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寻求互利开放的愿望更加强烈,需求更加迫切。近二十年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总体领跑发达经济体,对全球价值链的贡献度持续提升,基本保持了高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增速,也日渐成为国际投资的重心,在世界开放与全球经济治理中作用越来越大,推动经济全球化走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与共赢。  

  以历史的视野创造历史

  当我们讨论开放,最不容忽视、也是被越来越多提及和关注的,就是与之伴随的安全议题。当理性让位于一己之见的价值观,效率让位于绝对的安全观,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与国家安全?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开放和安全是否非此即彼?开放就一定不安全吗?西方有句话,“不是商品走出去,就是士兵走出去”,当年英荷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都与贸易垄断相关。中国明朝与北元政权打打停停,榷场贸易一旦开放,就会带来边境的和平安宁;张骞的“凿空之旅”,缘起是联合月氏共同防御匈奴,最终却开启了绵延两千年不绝的丝绸之路。
  历史昭示,开放的确会使一国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加,但也会使其在与外界的贸易、信息交流中壮大实力,提高维护安全的能力,同时通过与外界增进互信、深化利益捆绑,获得更为稳定的外部环境。冷战思维不能带来安全,以邻为壑也不能带来安全,世界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在开放与安全间作出更高水平的平衡。《报告》第6-7章从理论角度揭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并育而非相害。物理学的熵定律同样证明,开放不一定危险,但封闭一定不安全。《报告》提出,得到了一个经济体开放能力保证的开放度,是该经济体的合意开放度。在合意开放度下,经济体越开放就越发展、越发展就越安全。我们不应只强调开放的安全性,而偏废安全的开放性、安全的发展性。
  中道而非极端。一个彼此联系的世界,并不存在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方企图达到“绝对安全”,另一方就会感到“绝对不安全”。安全的泛化和极化,只会带来国家内部的僵化和外部关系的保守,既损人又伤己。“安全的泛化”反而将导致“不安全的泛化”。同样,缺乏安全护栏的开放则是没有确定性、没有可持续性的开放,应在全球层面探寻最优开放、最佳安全、最大发展之间的黄金结合点。
  和合而非排他。全球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日益突出,《报告》认为,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世界经济秩序,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至关重要。各国应在多边主义路径下,统筹开放与安全,在合作共赢中提高开放能力,在交流互鉴中扩大共同安全。正如马克·吐温所言:“如果你身上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钉子。”在携手同行的时代,我们不应只看到这把所谓“安全”的工具,更应看到中华文明中的“协和万邦”、西方文明中的“博爱济众”、伊斯兰文明中的“宽容仁爱”,把共同的挑战放在团结合作中更好地解决。
  当我们从亿万公里外的太空回望地球,沟壑与山川俱平,海疆与陆界顿消,族群与文明的界限不再,人类是统一的命运共同体,成为更为具象的事实。我们理应在前进还是后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中作出正确选择,不让这颗星球踟蹰流浪甚而走向歧途。科幻作家们曾断言,“我们要么拥抱宇宙,要么一无所有。”我们也可借此预言,我们要么拥抱开放,要么也将一无所有。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理应成为砥砺前行的基础共识,共同追寻人类的美好梦想。

  致谢

  《世界开放报告2023》的成功出版得益于该报告主题、议题设计者以及书稿作者、评论者、英文译者的共同努力,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名单(各组名单主要按汉语拼音排序 )。
  《世界开放报告》团队的两位负责人为张宇燕和顾学明。张宇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理事长和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顾学明是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理事长、国家高端智库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和首席专家。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作者:崔晓敏、郎平、刘仕国、马盈盈、石先进、苏庆义、臧成伟、张宇燕。
  来自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的作者:付丽、耿楠、顾宝志、顾学明、李晓依、刘娴、王宁、肖新艳、徐德顺、许英明、于鹏、俞子荣、张剑、张久琴、张闺神、朱聪。
  来自对外经贸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的作者:殷晓鹏、郑休休。
  来自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者:郎昆。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的作者: 周天蕙。
  来自中国香港理工大学翻译及传译系的英文译者: 唐雨琦、王睿娇、伍家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皇家科林斯出版集团的相关同仁为本报告的编辑出版提供了大量支持。
  由于主客观因素制约,本报告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全文下载链接:《世界开放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