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好读书”奖学金评选方案改革的第一年,我有幸获评。记得颁奖典礼的前一天晚上,回到宿舍在灯下给杨绛先生手写感谢信时感到满满的荣幸,还记得在颁奖仪式上邱校长说了这样一句话,“15年来,几百位(好读书)获奖的同学成为校园良好读书氛围的积极推动者”,那一刻,我感受到不只是获得了这样一项荣誉,更是多了一份责任。再后来,我逐渐了解了“好读书协会”这样一个有使命有温度的社团组织,并于2016年6月份起开始担任好读书协会会长。

回顾陪伴好读书协会一起成长的这段时光,方才发现,印象最深的不是我们读了多少本书、办了多少场活动,感触最深的是我们对于“好读书”精神不断深入的理解和对“好读书”精神的不懈践行。

好读书的“好”,好的是一种“纯粹”的精神

2017年10月我和协会几位骨干共同拟写了《好读书协会章程》,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好读书精神首先应该是对内的,是一种‘抱朴守拙’的精神,是一种真诚不做作用实际行动向先辈学习的精神,是一种在相对浮躁的环境下一种真诚待人、踏实做事、无愧于心的精神。”我们是这样说的,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

杨绛先生说:“我们一家三口都最爱清华。”因此她选择把这个奖学金设立在清华大学,命名为“好读书”奖学金。因而学习并传承杨绛和钱锺书先生治学为人的精神是协会的一大使命。我们参与了杨绛先生追思活动,组织纪念杨绛先生征文活动并编写《好读书》特刊,在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两周年之际我们都组织了纪念活动,随学校老师一起前往杨绛先生的故居帮助整理遗物,并将杨先生捐赠给清华大学的图书一本本地登记造册……每每组织筹备此类活动,我自己也在时时感受到一种纯粹精神的感召与洗礼,并愈发坚定地将这种精神浓缩在活动中,落实在行动里。

其实,在清华里像杨绛、钱锺书先生这样“纯粹”的前辈为数不少,组织协会同学用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也是好读书协会的一大目标。我发起了“追随赵家和教授足迹,传递好读书精神”的实践活动,组织前往赵老师生前资助的学校里开展读书类支教,用实际行动向赵老师学习,并尽我们所能参与到他事业的建设中。截至目前该活动已进行到第三期,当我看到身边队员们早起晚归的真诚投入,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这种“纯粹”的精神。2017年11月广受清华学子爱戴的王步高老师辞世,好读书协会又一次积极参与到王步高老师追思会的活动筹备中,组织志愿者写悼念诗、集体朗诵王老师的作品、进行主题发言等,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

好读书的“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

协会的章程里也有这样一句话:“好读书精神也应该是对外的,在修养内涵的基础上,怀抱热情为清华的人文日新事业进行奉献,积极带动周围人群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事业之中。”推动书香校园、人文清华的建设,好读书协会责无旁贷!好读书协会和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图书馆、校史馆等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参与了学校每一期“读书周”“读书月”的活动组织筹备,参与组织若干期读书类讲座。

在策划组织协会活动时,我们始终坚持着这样一个理念:“不是组织大家去读哪一本书,更多是要倡导一种生活方式。”从2016年开始,每到工作日,每天早上6:50总会有一群自发聚在六教晨读间阅读的同学,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锺书晨读计划”,活动的发起人就是协会的骨干程俊凯。“室友有天偶然提议我们几个一起晨读,我突然发觉已经很久没有出声读书了,甚至看书也很难坚持,于是有了晨读活动的想法。一学期下来我自己不敢说读了多少书,但心确实渐渐沉静下来;同时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我觉得这就是有意义的。”和“晨读计划”并列的,还有一年一度的“好读书”征文比赛和“好读书”期刊的编辑。在协会的时间里,我以主编的身份参与了三本期刊的编写,从征文、审稿到校对、排版,整个流程很繁琐,但看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用文字记录下读书感受并主动和他人分享思考时,我觉得这些付出、这些坚持都是值得的。

对于好读书而言,“读书”也不只限于读实体的书。从2016年开始,我们发起了“读行计划”,带领同学们走进商务印书馆、走进国家大剧院、走进国家博物馆,在交流和互动中增进对书中问题的理解。“在这里,有熟读历史的各位同学教我们如何读展品背后的故事,带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在这里,你可以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学术和生活,产生思维的碰撞,并结伴一起读书,一起朗读,一路前行。读书,不仅仅是停留在静态的时空里享受文字,更要走出这个时空,去遥望世界,理解世界,让书变得鲜活,让书在内心里行走起来。”参加活动的博五师姐郑露如是说。

回顾自己陪伴好读书协会走过的这段时光,颇为感慨,从一个读书人到一个读书倡导人,到最终成长为一个读书类社团的负责人,角色的转换过程中自己思考也成长了许多。看着协会的每一点发展与成长,自己满是欣喜,还是那句话,好读书协会是一个有使命有温度的协会,今天是这样,未来也如此:要成为老一辈精神的弘扬者、校园读书风尚的引领者、好读书精神的传播者。

注:原文发布于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网站,郎昆:怎样理解好读书,2020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