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瑜青 郎昆 王书帆

摘要: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之一,其通过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成为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转变的有效途径,在全国各地被广泛推广。本文在对菏泽市四个区县的产业扶贫模式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菏泽市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并就如何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尝试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产业扶贫; 扶贫车间; 洋葱模型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ain mod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the poor and transform poverty alleviation form “blood transfusion” into ‘blood production”. Based on a field research in four counties of Heze C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modes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Heze City,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combine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hop; Onion Model

致谢:感谢中共菏泽市委、菏泽市扶贫办等部门对调研活动提供的帮助,感谢参与调研的宋逸寒、祁天睿、张世迁、文蓉儿、李子岳、王思漪、王斯楚、佘柱呈同学,文中所有错误责任均由作者承担。

一、产业扶贫的概念界定

1.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是与粗放式扶贫相对的一种扶贫工作机制,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老区考察时提出扶贫工作不能“用手榴弹炸跳蚤”。随后在2013年11月初,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2013年底,国家扶贫办制定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此意见的指导下,多个省份也陆续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各自的精准扶贫具体政策,精准扶贫由此成为了中国减贫的新战略。

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对“精准扶贫”的表述也上升为了“脱贫攻坚”: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自此“脱贫攻坚”的概念将“精准扶贫”进一步深化。

2017年10月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从农业发展、生态发展、文化建设、乡村治理、社会保障、精准扶贫、体制创新、人才振兴、精准投融资、党的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而全面的实施意见。从“脱贫攻坚战”到“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志了精准扶贫战略近年来在农村的推进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也为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精准扶贫中的产业扶贫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提出了精准扶贫与脱贫的五种模式,而在其中“产业扶贫”居于五种模式之首,在脱贫攻坚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其主要要求是:在县域范围,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资本积累能力;在村镇范围,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在贫困户层面,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在实践操作中,以“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为特征的产业扶贫也成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有效途径。

二、菏泽市四区县产业扶贫模式梳理

菏泽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辖七县二区,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人口1014万,由于历史原因,菏泽市是山东省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提出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在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至2017年菏泽市共减贫161.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7%降至2017年底的1%,其首创的“车间扶贫”的做法也被纳入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参阅的精准扶贫案例,获得国务院脱贫攻坚创新奖。

在菏泽市精准扶贫大框架中,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菏泽市立足农业大市的实际,发挥各区县传统特色产业优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帮扶、土地流转、资产收益、股份合作等方式,探索出了“政府投资、企业运营、贫困村资产收益、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扶贫资金使用新模式。

1.鄄城县:建设“扶贫车间”,接受上游工业产业链

鄄城县区位因素特殊,位于黄河大拐弯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群众一直有从事发制品、条柳编、纺线、纳鞋底等劳动力密集型家庭手工业加工传统,“扶贫车间”模式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鄄城县的扶贫车间模式经历了“小窝棚”激发思路、试点推广探索、结构化提升、总结规范四个阶段,逐步地将工业产业渗透进农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并且给予贫困群众更多的脱贫增收选择。

在扶贫车间模式下,贫困群众、村集体和上游企业三方都能从扶贫车间中获益。首先,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根据工作强度差异,每天能够收入20至100元,可以实现“一人工作,全家脱贫”。第二,扶贫车间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盘活了村集体经济,鄄城县2134个村通过收取扶贫车间租金及光伏发电年总收益7732万元,提高了村“两委”带动脱贫和救助特别困难的贫困户的能力。第三,扶贫车间提升了企业效益,企业布局乡村、入驻扶贫车间,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劳动力不足、成本偏高问题,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2015年以来,菏泽市发制品、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三项产业上缴的税金分别增长了51.2%、24%和14%。

传统意义上,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发展工业生产,有着诸多不合适的区位因素。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大规模、高附加值的工业生产要求。因此,农村地区的脱贫方式比较有限。而扶贫车间在产业扶贫实践中,创造性地将高附加值工业中的一些简单工序转移到农村,利用有限的土地、少量的资金,适应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的现实情况,最大限度地让农民享受到工业发展的“红利”,带动农民增收,带动农村脱贫,也创新地发展出“就地、就近、就业”、“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模式。由此观之,“扶贫车间”模式是通过发展农村的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步伐,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扶贫模式。

以鄄城县董口镇为例,全镇33个扶贫车间共吸纳和辐射带动500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在40%以上,人均日收入在20-80元不等,全镇2112名贫困人口通过扶贫车间实现了增收脱贫。据统计数据,菏泽市已建成运营3496个扶贫车间,直接安置和带动271017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69361名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经过鄄城县扶贫车间建设的成功尝试,菏泽市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扶贫车间,并且运用菏泽经验,主导起草了《全国扶贫车间工作指南》和《山东省扶贫车间标准》,推动了扶贫车间的标准化、体系化运营。

2.定陶区、成武县:发展“规模农业”,农业产业化实现增产增收

定陶区、成武县比较靠近菏泽市区,并且拥有大片优质土地,两地政府选择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来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并且利用土地流转建立专业合作社、扶贫开发综合示范基地等途径,充分发挥农业的规模效应。此外,通过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化,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向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发展。2014年以来,定陶区(县)已累计脱贫98655人;2016年撤县设区后,定陶区积极探索开拓菏泽市区的广阔市场,建立农业大棚种植合作社并维持着合作社的良性运转,为解决最困难贫困户的“兜底脱贫”问题树立了可以效法的典范。成武县在产业扶贫体系上又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和延伸,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实现了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格局。

定陶区、成武县的农业产业化扶贫具有多种方式,涉及依托专业合作社脱贫、依托扶贫示范基地脱贫、依托农业龙头企业脱贫、依托“一村一品”脱贫。以成武县依托专业合作社进行脱贫为例,县委县政府制定专门措施,支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将贫困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鼓励农民到合作社打工,增加务工收入。目前,成武县已流转土地10万亩,成立各类合作社1475家,带动脱贫9200人。以九女集镇大地生金合作社为例,合作社的油用牡丹种植基地整合流转8个村5000余亩土地,采取支付土地租金并雇佣贫困户在基地打工的扶贫模式,合作社中负责施肥、除草、灌溉等固定用工达560人,视农忙情况还会继续雇佣临时工,参与打工的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可达1万元。

无论是何种方式推动的农业产业化,定陶区、成武县一直将农业产业的增长点聚焦在以下三个方向。一是推动规模农业的发展;运用土地流转,集中整合扶贫资金,实现降低成本的同时增产增收,农民可以获得“流转金+打工收入+利润分红”的多元收入结构。二是聚焦特色作物或高效益的经济作物;种植特色作物、经济作物的收入相比于种植粮食作物更加可观,但是种植这些作物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专业的养护和较强的开拓市场能力等,单户农民很难完成这些工作。三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引进龙头企业,将农产品精加工后投入高端市场销售,坚定不移走好“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道路。菏泽(成武)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基地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该基地由县农业局负责实施,投入整合资金1.1亿元,流转土地2000余亩,集中建设600个冬暖式高温扶贫大棚。扶贫开发示范基地通过公开招标引进山东君威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管理经营,利用专业管理人员种植瓜果蔬菜、花卉药材等高档经济作物。同时该扶贫基地还正在规划建设高标准育苗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加工销售中心、科技孵化中心。该基地的部分产品将直接出口欧美,经济效益大为提升。

3.曹县:推广“前店后厂”,电子商务助力产业脱贫

在菏泽市曹县,产业扶贫工作走出了电子商务助力脱贫的新道路。曹县紧抓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新机遇,以“淘宝”为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有着投资小、见效快、易上手的特点,电子商务与生产车间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为人民提供了一个长期相对稳定收入的新来源,全县制造业、物流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贫困户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以曹县大集镇为例,作为曹县电商道路的先驱者,他们在曹县原有的影楼服饰小产业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发展利润更高、需求量也更大的表演服饰产业,同时将表演服饰通过互联网销售,成功地创造了地区特色品牌。目前,当地的电商产业已经形成了“加工企业+网店分销”的模式,也就是俗称的“前店后厂”——农民自己做店主,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网店直接与市场对接,充分地发挥了市场价值。需要注意的是,网店只是一个对外销售的便捷渠道,网店背后的加工厂,加工厂所带动的产业发展,是推进充分就业、协助精准脱贫的关键力量。一个成熟的网店可以带动多个加工厂,这些加工厂大多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呈现,从而解决了很多贫困户的“就地、就近、就业”的问题。“加工厂+网店”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得当地的电商产业得以持续长久的发展。

综上所述,曹县大力推广的电商扶贫模式,本质上是通过互联网机遇,将隐藏在偏僻农村、市场区位因素较差的小手工业,与全国甚至是海外的买家建立了与其它厂商一样平等的联系,从而使得在农村大力发展小手工业生产,并通过小手工业生产脱贫成为可能。因此,曹县电商扶贫模式的根本在于生产,而盘活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掌握开设网店、在线沟通的技能,同时也需要政府给予交通、物流、启动资金、网络建设等多方面配套设施的支持。

因此,曹县政府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确保县域内与外界的物流畅通,为电商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引进多家品牌快递公司进驻基层村镇,为全县电商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另外,曹县还出台政策为网店创办者提供小额贷款,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发放贷款逾十亿元。对于有开办网店意愿,却没有相关知识技能的人员,政府定期组织免费的电商培训讲授相关技能。如此多方面配套措施齐下,打通了电商扶贫的各个难点和关键点,使得贫困户从“想要脱贫”到“能够脱贫”。

三、产业扶贫与其他扶贫模式的关系总结

产业扶贫虽然重要,但也只是精准扶贫工程中的一部分,也只是解决了特定贫困群体的问题,精准扶贫要想做到全覆盖,需要系列配套措施的跟进。为了更好地理解产业扶贫在整个精准扶贫工程中的定位,我们引入了“洋葱模型”来解释产业扶贫和其他扶贫模式之间的关系。

“扶贫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来”这句话是对扶贫工作特征的形象概括。本文尝试使用“洋葱模型”解释精准扶贫的模式,用“剥洋葱的步骤”来类比扶贫工作的开展方式: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做好“剥洋葱”的工具准备;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剥开最外层“洋葱皮”;对特定群体精准施策——剥开中间层“洋葱皮”;加强兜底保障能力——剥开最内层“洋葱皮”;重视保障体系建设——“剥洋葱”后的保鲜工作。五项措施恰好对应着剥洋葱的五个步骤,以下将结合菏泽市的具体做法对这五个步骤、对“洋葱模型”分别展开具体阐述。

1.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做好“剥洋葱”的工具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就必须先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扶贫干部队伍,需要干部们深入而务实的工作方法。以菏泽市的做法为例:市县书记亲自推进扶贫工作,建成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扶贫突击队” ;《双向承诺书》的签署明确了扶贫干部和群众的责权分配,有力地保障了扶贫工作深入、全面、扎实地开展进行 ;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创新与实践则带动了贫困村快速稳步发展 ……种种措施,加强了扶贫干部队伍自身的建设,在之后的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剥好扶贫洋葱”提供了基础的工具保障。

2.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剥开最外层“洋葱皮”

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以“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为特征的产业扶贫也成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有效途径。产业扶贫之所以重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通过引入产业、创造就业岗位使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实现稳定脱贫,激发其内生动力;其二,通过相对“标准化”的扶贫方式,定向解决了那些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体的问题——剥开了范围最大也是最容易剥的一层“洋葱皮”;其三,产业扶贫通过发展地方产业、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也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实践操作中,菏泽市立足农业大市的实际,发挥各区县优势,科学制定产业扶贫的模式:鄄城县依托发制品和户外家具两个支柱产业,首创“扶贫车间”模式,实现贫困户的就地就近就业;定陶区利用其区位优势和菏泽市区的广阔市场,积极发展大棚种植业;曹县延续其民间演出服制作的传统,大力发展电商产业;成武县在传统产业扶贫体系上又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和延伸,鼓励发展合作社,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菏泽市重点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为贫困户提供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将贫困户吸纳到产业链中,激发其参与感和内生动力,并结合土地流转、资产收益、股份合作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3.对特定群体精准施策——剥开中间层“洋葱皮”

产业扶贫通过选择发展某一产业,让农户参与到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完成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解决了一大批有一定劳动能力、但由于家庭或个人原因不能或不方便外出务工的农户,使之能够凭自身努力实现脱贫。但产业扶贫也不是“万能药”,也只是剥开了“一层洋葱皮”,对于不适合参与到这样“标准化”扶贫模式的群体则需要更精准地施策。

以鄄城县为例,由于适合投放于扶贫车间中的工作种类有限,对于那些不愿意进入扶贫车间工作且具有劳动能力和一定技术基础的贫困户,扶贫干部可以通过“一户一案”制度为贫困户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解决其收入问题。 “一户一案”是在“扶贫车间”标准化帮扶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化的扶贫模式。该项措施主要针对那些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和技能,但因资金不足以购入启动设备,或者思想上不够积极主动这一部分贫困户。通过实行“一户一案”,帮扶人与帮扶对象协商确定其增收方式,再由帮扶负责方根据帮扶对象的技能为其购买必要的设施(譬如爆米花机、豆浆机 或修鞋工具),并督促、帮助帮扶对象措施的落实。截至去年年底,通过“一户一案”的脱贫计划,鄄城县为3681个贫困户量身制定了脱贫方案。

4.加强兜底保障能力——剥开最内层“洋葱皮”

有一定劳动能力并且适合扶贫车间的贫困人口可以去扶贫车间打工,不愿意去扶贫车间而又有一定技术基础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一户一案”增加收入——这些都是针对特定群体开具的“药方”,但同时也确实存在不少因病、因残、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他们无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这是剥开“前两层洋葱皮”后剩下的“最内层”,也是精准扶贫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针对这部分靠其个人劳动所得不能完全满足脱贫需要的贫困人口,就需要政府加强兜底保障能力,为其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针对这部分无力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的群众,菏泽市采取了资产收益扶贫的模式,该模式的核心为“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具体做法是将贫困户获得的财政补贴资金、拥有的土地和集体资产等以资产形式投入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性组织,使贫困户能够作为股东获得股息,以增加其财产性收入。目前菏泽市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主要应用于光伏电站和蔬菜大棚,贫困户每年可获得500元左右的分红,但预计随着贫困户户数逐渐减少,每个贫困户得到分红的绝对值也会相应增加,该模式的兜底保障作用也将愈发加强。

相比于常见的财政扶贫保障金直接发给贫困户,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巧妙地化解了“发钱养懒汉”的困境。通过优质项目的选取,不但使原本收益能力较弱的资产拥有了较强的收益能力,在短期内增加了贫困家庭的财产价值,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并且通过与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相结合,实现了贫困群体与致富能人、社会资本、先进技术相结合。在调研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村集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在村里设立一些公益性的岗位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并以发放工资的形式为其增加收入,对于消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树立村集体的威信起到了重要作用。

5.重视保障体系建设——“剥洋葱”后的保鲜工作

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脱贫后返贫的现象也客观存在。刚刚脱离贫困的家庭对于灾难的承受能力很弱,一旦出现意外(大病、子女入学等)很容易返贫。因而要想实现稳定脱贫,单纯靠几种模式来“一层一层剥洋葱”是不够的,还要做好之后的“保鲜”工作,要做好对贫困户的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制度的建设。

菏泽市开展了“两项保险“制度,为贫困人口额外购买了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切实减轻贫困户的医疗负担。对于黄河滩区居民,住房一直以来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俗语有说“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债”,菏泽市在黄河滩区推进了“异地搬迁”和“整村筑台”工作,从居民各家各户筑房台到整体构筑村台,减少了居民自己盖房的经济负担,也切实有效的降低了黄河泛滥可能带来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教育,就医,住房,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事,这些事情一旦处理不好,就很可能造成之前扶贫工作的前功尽弃。在制度性地降低医疗成本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商业保险有效地补充了这一短板,切实降低返贫风险,为脱贫攻坚战的成功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6.“洋葱模型”的几点启示

其一,洋葱皮呈现层状结构,对应着脱贫工作需要多种模式共同发力。贫困户类型和致贫原因多样,不能求用一个药方来解决所有问题,而根据不同的问题匹配不同的药方。产业扶贫用一套相对“标准化”的方式通过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岗位,从而使一大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对于那些不愿意参加统一安排的产业扶贫工作、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通过“一户一案”制度,结合其自身已有的技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脱贫;对于那些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少”这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群体),就需要政府发挥好兜底保障功能。

其二,剥洋葱“由外而内”的顺序,对应着精准扶贫过程中“由易而难,精准施策”的工作方法,如此才可走出“发钱养懒汉”的怪圈。正如前部分所说,要针对不同致贫原因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做到“扶贫不扶懒”,要想让那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先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而不是坐等财政兜底保障,就需要在精准施策的过程中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进行,做到“由外而内,由易而难”。从解决贫困户个体问题时,要先鼓励动员贫困户参与劳动,自食其力,万不得已再进行兜底保障;从整个脱贫攻坚宏观规划上来看,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批次地、有计划地由外而内由易而难地逐步推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心理不平衡”问题,化解“发钱养懒汉”的悖论。

其三,“洋葱模型”不只是解释了在脱贫攻坚中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行具体政策,而且也为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后如何“防止返贫”指明了方向:要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用制度为广大贫困户搭起“安全网”,确保其稳定脱贫。

四、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

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多种扶贫措施协调配合是山东菏泽市扶贫的主要模式,在其中如何设计好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模式的转变的关键,也是确保贫困户在脱贫后持续致富的制度保障。菏泽市的做法为“造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宝贵样板,总结起来有以下三条经验:产业扶贫为造血功能的实现提供动力引擎,多层次的帮扶措施为造血功能实现提供制度支持,各级干部的扎实工作为造血功能实现提供落实保障。

1.产业扶贫为造血功能实现提供动力引擎

因地制宜地引入发展产业、就地就近地创造就业,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走入“扶贫车间”,通过自身劳动实现脱贫是菏泽模式的基本特点。产业扶贫之所以重要,主要由于其为造血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动力引擎,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扶贫将贫困户吸纳到产业发展中,激发其内生动力。以菏泽为例,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条件选取适合的产业(鄄城县的发制品加工、户外家具,定陶区的大棚种植,曹县的演出服制作,成武县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以产业为引擎来带动贫困户就业,同时政府也将扶贫资金投入到相关产业,不但支持了产业发展,也起到了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兜底保障能力的作用。

第二,产业扶贫通过提供一种标准化的帮扶措施,帮助解决“发钱养懒汉”的困境。之所以称产业扶贫为治本之策,不但因为其可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更是因为它是整个精准扶贫“组合拳”中的第一步——它使用一套相对标准化的手段,集中解决了最大范围、也是最容易解决的一部分贫困群体的问题——同时也此类问题最低成本的解决方式。只有让产业扶贫模式先行,先让那些有劳动能力的群体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再去重点帮扶那些真正需要救济帮扶的人群,才能做到扶贫资金、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才能走出扶贫工作中“发钱养懒汉”的怪圈。

第三,产业扶贫也为2020年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一,产业扶贫通过选择发展地方产业,激发了乡村活力,发展了地方经济,为将来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行打好了基础;其二,产业扶贫通过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培养了脱贫致富带头人,这批人将会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其三,产业扶贫通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了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在群众间的威信,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2.多层次的帮扶措施为造血功能实现提供制度支持

产业扶贫固然重要,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扶贫工作要想做到全覆盖,就需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要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相对应的帮扶措施,菏泽市所采用多层次的扶贫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走进“扶贫车间”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对于那些不愿意参加统一安排的产业扶贫工作、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通过“一户一案”制度,结合其自身已有的技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脱贫;对于那些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少”这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群体),就需要政府发挥好兜底保障功能。这样多层次、有针对性开展的扶贫措施,让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各得其所”,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兼顾了公平与效率,实现了扶贫资金的高效配置,巧妙地解决了“发钱养懒汉”的悖论。

3.各级干部的扎实工作为造血功能实现提供落实保障

各级干部的扎实工作为造血功能实现提供落实保障。要想真正激发贫困户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各级扶贫干部就必须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和精神脱贫工作。为此菏泽市各级扶贫干部开展了大量扎实的工作:市县书记亲自抓扶贫,建设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扶贫突击队”;《双向承诺书》的签署,加强了扶贫干部和贫困户的纽带联系,明确了双方的责权,推进了帮扶措施的落实与开展;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创新与实践带动了贫困村快速稳步发展;“扶贫联络员”的设置,调动起村民的力量对贫困户进行教育影响,破除其“等、靠、要”的贫困思想。通过各级扶贫干部扎实细致的工作,真正将精神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里,提升其自主脱贫能力。

五、总结

“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为了这个目标各级政府和广大扶贫干部都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之一,其通过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成为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转变的有效途径,在全国各地被广泛推广。本文在对菏泽市四个区县的产业扶贫模式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菏泽市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并就如何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尝试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对策。

参考文献

[1] 戴旭宏.精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路径选择——基于四川实践探索[J].农村经济,2016,11:22-26.
[2]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78-81.
[3] 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09:46-50.
[4] 彭春凝.当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研究[J].农村经济,2016,05:91-95.
[5] 刘玲玲,郎昆,张世迁.贫困县农业产业化道路选择[J].当代农村财经,2019(0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