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郎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刘庆(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已经有了明显改善,然而各类非市场因素造成的结构性资源错配仍旧长期存在,影响着企业生产率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在研究资源配置效率时,既要关注其静态的水平,也要关注其动态的变化;既要关注其整体的扭曲程度,也要关注由于不同因素造成的扭曲分解。本文在Hsieh and Klenow(2009)资源错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组方差分解法”:从总错配系数中分解出了“组间方差”用于测算由某一因素造成的资源错配程度,实现了不同扭曲因素之间的跨期可比,为分析比较错配的来源及其变化趋势提供了标准化的方法。基于该方法,本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选取了文献中六个被广泛讨论的扭曲来源,即企业所有制、企业成立年限、企业规模、省份地区、城市等级、补贴政策,对1998-2013年的资源错配的来源进行了分解测算。研究发现:在最近二十年来我国资源错配的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由企业所有制、成立年限造成的错配目前已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由于地区不平衡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等因素造成的扭曲显著上升,并直接导致了2005年后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特别是在2008年“四万亿”计划实施后,由于补贴等政策因素所造成的扭曲明显上升,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下降。本文的发现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资源错配的来源和趋势,深入推进并重点布局要素市场化改革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资源错配;扭曲来源;全要素生产率;工业经济

原文详见:《资源错配的来源、趋势与分解》,载《经济学报》(CSSCI)2021年第2期(封面文章),《理论经济学》(人大复印资料)2021年第12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21年第21期部分转载。

视频讲解:https://cloud.tsinghua.edu.cn/f/58eb4fbd9c904db59a57/

资源错配的来源_趋势与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