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可喜的企稳向好迹象,但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水平。中国经济运行“气滞血瘀”,居高不下的地方债超过地方政府财政税收承受能力,在化债压力下地方政府从企业和居民部门筹集财政收入时力度加大、动作变形,抑制了企业和家庭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地方政府还债资金集聚于金融部门,而金融部门又无法将这些资金投向企业和家庭部门。政策的关键在于实现从传统公共财政向现代公共金融的理念转变。传统公共财政着眼于短期财政平衡,当短期资金不足时发行债务,并期望短期内还清。而现代公共金融理念则认为:政府应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最好、信用评级最高的国债,作为金融市场金字塔的底座,从而把金融和财政问题统筹加以考虑和解决;政府要从反映存量的资产负债表出发,而非仅从每期资金流量表出发,考虑国债发行;政府要以长期而非短期收支平衡为目标。中国当前具备大规模发行国债的良好条件。基于这些考虑,提出一揽子建议,包括发行30万亿元国债用于置换地方债;加快消化房地产库存;消化过剩产能;加大扩内需政策力度;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持续用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些政策如果付诸实施,中国经济有望走出当前“气滞血瘀”的状态,迈入高质量、中高速发展的新周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循环;传统公共财政;现代公共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
课题组组长: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题组成员:厉克奥博、吴舒钰、李冰、陆琳、郭美新、刘培林、黄张凯、龙少波、陈大鹏、冯明、伏霖、徐翔、石锦建、金星晔、张驰、张鹤、郎昆、侯韫韬、李璐佳、王子航、陈香、李雅萍、宋嘉宝、戴君屹、郑渝川、许博维。
原文详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传统公共财政转向现代公共金融——202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经济展望》,载《改革》(CSSCI)2025年第6期。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传统公共财政转向现代公共金融——202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经济展望_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_